4月6日,新浦金350vip官方登录和社会科学处联合举办的第1282期社科大讲坛在长清湖校区崇德楼114教室举办。本次特邀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崔云胜作为主讲嘉宾,作题为“‘变文’概念的再辨析”学术报告。学院博士生导师杜立晖教授出席并主持本次讲座,学院部分2021级、2022级本科生参加。
讲座伊始,崔云胜教授首先向大家阐释了“变文”的内涵:变文作为一种俗文学艺术形式,它是佛教俗讲之一种,起初,用于演释佛教之因果报应等宗教思想,宣传佛教,争取信众。后来民间也模仿这种形式用以讲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亦或时事,成为民间娱乐的一种形式。然后,崔云胜教授就“变文”这一概念,分五个部分对其作进一步的辨析。
崔云胜教授先向大家展示了二十世纪前半期开创期学者的探讨。他指出此时期学术界亟待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是“何为‘变文’?其内涵和实质如何?”,并以学者郑振铎和向达先生的不同观点为例讲到开创时期的学者们对此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接着,崔云胜教授聚焦到《敦煌变文集》上,辩证地总结到《敦煌变文集》的影响:《敦煌变文集》的出版,为学界研究敦煌俗文学提供了资料,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也给学术界造成了很大误解,使人们误以为《敦煌变文集》中的作品全都是变文。
崔教授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者的观点。通过列举张宏勋、周绍良、王重民、潘重规、项楚、白化文等学者的观点,崔教授提出自己的看法:周绍良、白化文等学者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了敦煌俗文学中的讲唱文学作品,厘清了“讲经文”“变文”“缘起”“缘”“押座文”的性质和特点,推动了对变文研究的深入。然而,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敦煌发现的标有“变文”“变”的文学作品中,有关佛教的是少数,而俗变文是多数,由此周绍良先生判断,变文首先是在民间产生和流行的,后来佛教僧人也采用变文的形式来宣扬佛教理论和思想。其实,这一推论有不确定性,有可能事实正好相反。另外,变文是如何产生的,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留待解决的问题。
然后,崔教授展开了关于陆永峰先生《敦煌变文研究》对变文概念的探究及困惑的讲解。他分析了此书的研究重点,并总结到:陆永峰先生基本上正确地揭示了变文中“变”的含义、变文由讲经文演变而来的事实,也指出陆先生在变文如何产生这一问题上的探讨存在有关缺陷。崔教授抛出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何区别”的问题,宋畅同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崔教授肯定了宋同学的回答,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同时,崔教授还旁征博引,阐明了“变文是佛教俗讲文本之一种”的问题。
在崔教授的讲解结束后,卢芃润同学提问到“如果想初步了解佛教的历史,可以阅读哪些书籍?”,崔教授向同学推荐了任继愈先生的《中国佛教史》,他讲到这本书从世界的角度对佛教的历史进行了阐述,还推荐了《六祖坛经》《金刚经》等书籍。
最后,杜立晖教授做出总结性发言。杜老师对崔教授的讲座给予充分肯定,指出通过崔教授的讲座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史可以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未来大有可期。其还提醒同学们,要想发现新问题,就需要从对学术史的梳理入手,并鼓励同学们要学会独立、深入思考,不盲从权威。他还强调研究历史要回归历史本身和现场,不能仅停留在别人的文字上,回到文本和现场,才能真正的认识历史。
在本次学术报告中,崔云胜教授将自己对“变文”的认识与同学们做了分享,充分地向同学们展示了“变文”的前沿学术史,结合经典,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对相关史实的分析,得出了自己关于“变文”的认识,理清了“讲经文”“因缘”“变文”之间的关系,让同学们了解了学术界对“变文”研究的脉络。同学们表示此次讲座自己收获颇多,既系统性地了解到了关于“变文”的研究,也有不少同学表示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变文”相关内容,对同学们的学术规划大有裨益。
审核人:杜立晖 衣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