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由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和社会科学处联合举办的第634期社科大讲坛在长清湖校区新报告厅开讲。本次社科大讲坛特别邀请我国著名世界现代史学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燕京学者,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梁占军担任主讲人,做题为“一战百年:历史的书写与启示”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历社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赵文亮教授主持,博士生导师陈海宏教授担任评议人,青年教师刘昌鑫,辅导员王泽方及学院两百余名研究生、本科生学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梁占军首先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为契机分析中国目前面临的国际形势。他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贸易战已经打响,在世界眼中“中国威胁论”已经形成,二战结束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崛起、发展、壮大,已成为欧美大国发展称霸道路上的一大阻碍。他简略比较了德国和中国在一次大战后和二次大战后的发展,指出现实的国际关系格局处于变化之中,而国家之间矛盾愈发激烈且不可避免。接下来,梁占军向大家介绍了全世界近年来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著作。他通过介绍不同主题、领域的研究著作,指出国内外对一战历史研究持续升温,同时研究视角也在不断变化。其中,研究领域涉及一战起源、作战前线、战后影响等。他进一步总结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国史料互证成为可能,史学家跨国合作使相关研究逐渐细化。国际学术界对一战的研究从主要国家开始向深度、广度扩展,开始关注个体、华工、普通人、士兵和决策者,以及社会精英的活动、贡献和感受;除重点关注美、英、俄、德等参战大国外,还关注奥匈帝国、土耳其、非洲、印度等帝国边疆地区,殖民地的兵役等。随后梁占军阐述了一战成为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契机,使中国开始为世界列强重视,对其后的“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都有重大作用,是中国从被动闭关锁国走向主动的分水岭,是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他强调对一战爆发的原因也要多角度分析而不能只归咎于德国,例如近年来国内外普遍认可的塞尔维亚说、大国集体说等都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一战之前列强认为战争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工具,是走向海外的法宝,而为达目标不择手段;而一战之后和平主义思潮泛滥,一些强国不再以战争作为推行政治的主要手段。但是,观念的变化却导致防患能力下降,警戒松懈而爆发二战,使列强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危害以及战争的作用。虽然在当今国际关系的权力转移中,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矛盾不可逆,但核武器等新型武器的发展和列强战争观念的转变、和平道义的制约,使得一战的历史悲剧可以避免。
最后,梁占军引用2014年日本东京“一战对亚洲崛起的启示”研讨会的案例,强调要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为此他提出了五点想法:其一,他认为历史书写有时代的局限,对历史的认知是在逐步加深和拓展的;其二,对于可能引发战争的突发性事件必须慎重处理,在决策过程中对对手的意图和动机要详细甄别,防止主观误判恶化国际关系;其三,对于战争的危害要有清醒的认识,国虽大,好战必亡;其四,极端民族主义极易引发战争狂热,因此对极端民族主义必须加以警惕;其五,战后和平的重建必须公正,对战败国的处置必须适当,否则会为新的战争留下隐患。他总结到,一战是世界各国的利益范围划分,要分析战争爆发的起因和影响,不断加深历史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同时强调历史著述不仅是一段时期历史发展的记录,更是未来国家发展的模板与借鉴,需要不断反思,变换研究视角,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为解决现代国际社会的问题提供借鉴。讲座点评环节,陈海宏高度赞扬了梁占军学识渊博、条理清晰并具有深刻的现实关照,赞赏他从现实角度出发,正确看待历史,深刻剖析大国关系,将新时代背景下大国争霸、贸易摩擦的社会问题与一战国际争端相比较,简单明了的指出战争和冲突不同历史背景下有着相似的原因和规律,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世界战争、军事历史。同时他呼吁新时代下的青年学子要增强自身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正确看待国际关系,坚守世界和平。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此次社科大讲坛的成功举办,有利于同学们从新的视角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事实,以全球史观展望新世纪国际关系新形势,并以此为基础引发同学们对新时代国际压力下中国持续发展和外交的思考,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对历史研究的兴趣,使历史研究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学院培养更多历史学人才奠定基础。
梁占军,我国著名世界现代史学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燕京学者,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曾获2002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青年教师奖等多种奖项,并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主要从事全球史、世界现代史、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权威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