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晚,由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与社会科学处联合举办的第499期社科大讲坛在长清湖校区历社学院楼116教室开讲。本次社科大讲坛特别邀请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关西大学亚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东西学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日本史学界研究东亚海洋史的领军人物松浦章教授担任主讲人,做题为“清代东亚海域交流史——以帆船航海为中心”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历社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赵文亮主持,由山东地方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朱亚非担任评议人,院青年教师赵树国、杨蕾与学院两百余名学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图为赵文亮主持报告会
讲座伊始,松浦章通过对沙船、鸟船两种清代帆船运输路线、运载货物与详细构造的介绍,说明1684年康熙发布“展海令”后,福建、广东民众与日本长崎贸易往来频繁。他提到,江户时期存在九千余名华人定居长崎港,并以此为基础引申讲述清代大陆民众往台湾与东南亚的移民状况,同时提及移居海外华人生态多样化的情况。随后,松浦章对清朝和日本、琉球王朝、新加坡等地运输货物品类进行具体介绍。他指出,清代从日本输入大量金属铜进行货币铸造,而向琉球输出早期多为细茶叶、甲纸等货品,后期则变化为高级织物与欧洲羊毛织品,至于往新加坡的输出则主要为日用品、食物。最后,松浦章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指出,在东亚方向,琉球与日本对清朝来说是朝贡国与非朝贡国的区别,运输船装载也存在明显差异;在东南亚方向,各岛屿国家受不同产业结构影响,运输需求各不相同。在讲座提问环节,松浦章针对“闭关锁国对清代贸易的影响”、“清代的民间海上贸易者作为‘使者’对中日交流关系的促进”、“清代中国人偷渡的原因”、“清代中国与海外形成多组双边贸易关系还是多边贸易关系”等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对于闭关锁国,他认为中国幅员辽阔,难以用同一规则管理,需要考虑地域差异;对于中国贸易使者,他认为语言不是使者在交流中的障碍,使者具备的应是出众的协调能力;对于清代偷渡问题,他认为闽粤人口受限于土地少,人们希望在南洋开拓新的生活方式;对于清代与海外贸易关系,他运用明代至清代朝贡随列强入侵东南亚逐渐衰落的史实,点明以朝贡为主要贸易方式的清代,实为多边贸易衰落为双边朝贡贸易。在讲座的点评环节,朱亚非教授称赞松浦章教授严谨运用文献,从细致处着手研究的治学特点,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重视对史料资料的分析利用。
图为松浦章进行学术报告
图为活动现场
图为学生进行提问
图为朱亚非做报告会评议
此次社科大讲坛的举办,有利于同学们从新的视角了解清代东亚贸易外交状态,提高对历史研究的兴趣,为学院培养更多历史学人才奠定基础。
图为活动合影
松浦章,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历任关西大学亚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和东西学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贸易史、东亚海域交流史、中国近代史,是当代日本史学界研究东亚海洋史的领军人物。学术成果丰硕,在中日两国出版学术著作三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五百余篇。松浦章先生非常注重和中国的学术交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参加中日间各类研讨会达100余次,在中国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学术威望。